当前位置:首页 > 医养 > 正文

《中国保险》| 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保险养老社区大有可为

居家养老医养结合_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_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

作者| 徐徐「北京工商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副教授」曲世琦「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硕士研究生」

文章|《中国保险》2022年第9期

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_居家养老医养结合_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民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我国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配问题,难以满足民众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和国家鼓励各行业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凭借其在客户端、资金端、资源端的优势,布局养老社区大有可为。目前,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以从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打造智慧养老社区、培养专业服务人才、发展普惠式养老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差异化、科技化、专业化与普惠化水平,以满足民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养老服务现存的供需错配矛盾

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养老服务在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水平和服务空间布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现象。

1.服务对象上的供需错配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根据联合国常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时,意味着这一国家或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由此可见,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潜力巨大。同时,疾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带病生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根据《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超过1.8亿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

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与老年人失能程度成正比,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有着更强烈的养老服务需求。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的增长,养老照护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但当前我国未富先老现象突出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养老供给主体盈利较困难,缺乏持续投入的积极性,对养老需求响应不足。同时养老服务需求缺乏市场细分,服务内容多为针对自理老人的生活照料、社交、文化娱乐等,而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供给不足,导致服务对象上的供需错配。

《中国保险》| 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保险养老社区大有可为

2.服务模式上的供需错配

一方面,少子化、空巢化加剧了现代家庭养老负担,居家养老面临困难。根据我国“9073”养老模式,90%的老年人由家庭照顾进行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我国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仍然是居家养老。但老龄化加剧的同时,伴随的是少子化与空巢化。近年低生育率和低生育意愿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较2020年减少138万人,同比下降11.5%。《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指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0%,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空巢化现象仍在进一步加重。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出现了服务模式上的供需错配。

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就地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养老服务应具有亲情性与家庭性,老年人更倾向在熟悉的环境接受养老服务。近年来,高端养老机构发展迅速,但大多远离城区,周边医疗等配套设施不足,且远离老年人熟悉的居住环境,可能无法满足老年人就地养老的需求,导致服务模式上的供需错配。

3.服务水平上的供需错配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设施存在短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占比应不低于60%。但目前护理床位缺失较严重,难以满足老年人专业化照护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服务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不足。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每3个失能半失能老人需配备一名护理员,因此我国至少需要配备1300多万名护理人员。但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仅有30多万名养老机构护理从业人员,养老护理人员缺口高达千万名。从质量上来看,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门槛较低,专业素质不高且流动性大,目前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就业困难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于旺盛的养老照护需求,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明显存在短缺,导致服务水平上出现供需错配。

4.服务空间布局上的供需错配

一方面,养老服务东西部地区供需错配严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存在差异,养老服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但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低。从供需匹配程度来看,东部地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其他地区。如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区老年人占比较高,服务设施供给水平也相对较好。而辽宁、海南等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服务需求高,但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却较低,供需严重失衡。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城乡供需错配严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养老设施较完善,服务供给水平高;而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养老服务起步晚,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均较低。同时,虽然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地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23.81%,比城镇地区高出5.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17.72%,比城镇地区高出4.22%。这是因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为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但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速度,进一步扩大了养老服务城乡供需差距。

《中国保险》| 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保险养老社区大有可为

保险养老社区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的可行性

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在客户端、资金端、资源端均具备相对优势,有利于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1.客户端

从客户端来看,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与布局养老社区存在协同效应。一方面,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是养老服务业的保障对象。而人身保险以人的身体和生命作为保险标的,保障对象和内容与养老服务业的服务保障对象相契合。保险公司通过人身保险业务长期积累的稳定客户资源,更容易实现向养老社区的客户转化。同时,保险公司能够利用其掌握的数据对高龄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对象的供需错配。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多可采用“保单+养老社区”模式,即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源相挂钩,客户购买大额保单可提前获得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权益,将无形的保险产品转移到有形的实物保障中,有利于资金在保险公司内部实现循环与增值。例如,某寿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将年金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的入住权益相结合,客户在年轻时可以获得保险理财服务,积累充足的养老资金,年老时用积累的保险年金享受高品质养老社区的服务。

2.资金端

从资金端来看,养老服务业是高投资行业,具有重资产性质。即投入的资金规模较大,但获得的利润回报少,利润率较低,这一特性使得部分社会资本缺乏投入的积极性。而保险投资资产规模较大,与养老产业的高投资相适配。《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保险行业投资规模达21.68万亿元,同期社保基金投资规模约2.4万亿元。可见,保险投资规模远超社保基金投资规模,适合投资养老地产。除此以外,养老社区的建设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收周期,保险资本具有长期性、安全性、流动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偏好中长期投资,这与养老社区的投资周期高度匹配,在投资养老社区的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虽然养老社区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但其经营稳定、周期波动小,符合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需求,也有利于实现保险资金投资多元化。而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也为社会提供了高端养老机构资源,有利于改善服务模式上的供需错配。

《中国保险》| 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保险养老社区大有可为

3.资源端

从资源端来看,在共同富裕的社会背景下,大量消费者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消费者迭代的同时带来消费习惯的全面改变,中产客户有着更先进的保险理念、更多元化的需求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需要更丰富的养老服务资源。我国多家保险公司长期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合作,医疗资源丰富且专业化水平较高,有利于解决当前护理床位缺失的问题,缓解养老服务水平的供需错配。例如,泰康之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开通转诊绿色通道,为客户提供全套医疗服务。泰康人寿还积极与美国 ABHOW 等知名养老服务机构合作,进行相关培训,借鉴其管理模式,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除此以外,大型保险公司一般在多地设有分支机构,有利于在当地布局保险养老社区,实现连锁化布局,破解养老服务空间上的供需错配。

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_居家养老医养结合_医养结合可行性报告

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的历程

根据政策、养老社区选址与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变化,目前我国保险业在养老社区的布局上经历了探索与初步建设期、快速发展期两个阶段。

1.探索与初步建设期

2007年到2014年期间,以泰康人寿、合众人寿为代表的少数保险公司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养老社区建设经验,开始布局国内养老社区。

在政策层面,这一时期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保险资金助力养老社区发展。2009年《保险法》修订,首次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出台,商业保险机构开始进入养老产业。在政策引导下,泰康人寿旗下的泰康之家于2010年成立,合众人寿也于2010年投资建设健康社区。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之后,“合众优年生活养老社区”即在武汉落成。

《中国保险》| 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保险养老社区大有可为

从选址上看,因为土地是开发养老社区的基础资源,鉴于城市中心土地成本高,该时期的保险公司多选择在城郊地区设立养老社区。例如,泰康之家旗下的燕园于2012年落地于北京,位于距市中心约40公里的昌平区。从经营模式看,因为采用重资产模式可以掌握一定的经营主动权,所以这一时期的保险公司多偏向采用重资产模式,通过自建自营模式运营养老社区,典型企业代表有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等。

2.快速发展期

2014年以后,保险公司纷纷参与布局建设养老社区,养老社区迎来快速发展。政策更加注重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的建设,同时鼓励参与方通过多种方式投资养老服务。2019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发布《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行动方案》,提出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规范发展机构养老,各地要通过直接建设、委托运营、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发展机构养老。政策的陆续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保险养老社区的发展。据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上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7月,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为全国20余省市提供超8万张床位,有效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从选址上看,保险业布局养老社区开始逐渐从城郊走向城市中心区,逐步满足老年人就地养老需求。据2021年《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城心养老模式的市场接受度较高,原因在于城心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养老的核心诉求及未来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对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模式的老人更具吸引力。例如,大家保险将其产品线命名为“城心养老”,选择在城市中心布局养老社区。截至目前,大家保险已在北京市中心布局3个高品质养老社区,2个嵌入式护理站,可提供床位超过1500个;中国平安打造的“平安臻颐年”项目也定位在了城市的核心区域,有效填补核心城区高品质养老服务的空白。

从经营模式上看,轻重资产混合模式与轻资产模式逐渐受市场青睐。重资产模式考验保险公司的流动性、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对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大的要求,并不适合所有的险企。而轻重资产混合模式对保险公司资金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能够用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养老服务供给。因此,部分保险公司自建部分养老社区,同时通过收购或合作经营来运营养老社区。例如,中国太平一方面通过重资产打造了“梧桐人家”养老社区,另一方面与多家地产商合作打造以旅居社区为主的“太平乐享家”项目。还有部分保险公司采用纯轻资产的模式,如大家保险完全通过合作模式开展城心养老业务,以更专业化的护理和服务运营养老社区,缓解服务水平的供需错配。

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的路径选择

虽然近年来保险业布局养老社区的步伐加快,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实现养老护理服务的差异化、科技化、专业化与普惠化,以满足民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是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的关键所在。

1.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推动康养服务差异化

《中国保险》| 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保险养老社区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随着老年人对养老和健康管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医养结合的运营模式已成为保险养老社区运营的大趋势。因此,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需要推动医养结合型项目的发展,提升护理服务的差异化水平。

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打造复合型养老社区。按照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将服务对象分为健康老人、半失能老人与失能老人,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差异化的护理服务。

另一方面,养老、医疗、保险三大产业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加强与医疗、护理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渠道和客户群等方面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方式积极参与养老产业链整合。其中,资金力量雄厚的大型保险公司可以采用收购或直接投资的形式获取医疗护理资源;中小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资源互嵌方式与医疗护理机构组成战略联盟,从而增加养老社区的护理床位和护理人员,满足老年人刚性养老需求,破解服务对象和服务水平上的供需错配。

2.打造智慧养老社区,提高服务科技化水平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打造智慧养老社区,应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精准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将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技术与养老社区相结合,进行数据共享,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从而降低需求响应成本,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

具体来看,一是建立智慧健康管理平台作为保险养老社区的中介,整合参保人的健康资料,从整体上把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针对老龄群体自理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机制和手段,对服务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确管理的养老服务。同时,通过管理平台加强与养老行业的数据共享,实现信息互通,促进行业整合。二是利用高科技、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并提供服务。例如,利用便携式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指标,并传输到管理平台,为养老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早干预、早治疗的动态管理,降低其发生疾病或意外风险的概率。

3.培养专业服务人才,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伴随养老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养老服务人才也相应需要多元化、多样化。从数量上来看,面对养老社区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保险公司除了可以与高校联合定向定制化培养专业人才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加强养老服务方面的宣传教育,鼓励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为提高养老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撑,解决养老社区服务人员供给短缺的问题。从质量上来看,养老服务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基本生活照料能力,还需要具备心理咨询、康复保健、营养护理等医、养、护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因此保险公司应培育康复、护理等专业的服务人员,建立专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

4.发展普惠式养老,提高养老服务的普惠化水平

保险公司在寿险基础上积累了大量养老服务经验和社区合作资源,是普惠养老的重要供给方。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战略,提出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但目前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大部分以高收入群体为服务对象,要求投保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高入住门槛将多数具有养老需求的老人拒之门外,目标市场小众化。据此,保险公司在布局养老社区时,可适当调低保险产品的对接门槛,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例如,中国太保旗下的“南山居”社区,不设置资金门槛,客户只需按月支付租金即可入住并享受相关养老服务。此外,保险公司可以采用轻资产形式与其他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嵌入式养老社区。例如,中国人寿联合深圳市政府建设了4个普惠型养老社区项目,均嵌入成熟的小区住宅内,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式的养老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其经验,完善普惠型社区养老服务连锁化布局,满足多数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养老服务普惠化水平。

相关文章:

  •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20202022-12-09 19:14:26
  • “智慧+养老”,2022年乐龄服务项目决赛在深收官2022-12-09 19:14:26
  • 未来怎么养老?人口老龄化呼唤创新型“医养结合”模式!2022-12-09 19:14:26
  • 天水市虚拟养老院正在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助推养老事业的发展!2022-12-09 19:14:26
  • 浙江省兴办养老机构省级优惠政策一览2022-12-09 19:14:26
  • “医养联动”破解农村养老难题2022-12-09 19:14:26
  • 中国人寿发力康养融合 国寿嘉园荣获“中国保险创新大奖”2022-12-09 19:14:26
  • “黑科技”进社区,万科物业探索“智慧养老”新举措2022-12-09 19:14:26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