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老投资 > 正文

老年共享小康生活的重要载体.doc

老年共享小康生活的重要载体——南通市发展老年公益事业之浅议顾嘉禾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步步提高,发展老年公益事业的任务已经尖锐地提到全社会面前,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社会服务的功能和质量也有着更高的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对此问题做了若干思考。老年公益事业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物质文化生活所提供的各种设施及其有效服务的总称。是保障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老年人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在整个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年公益事业普惠于老年群体,具有鲜明的保障、福利、慈善、共享的特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相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类产业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实体,体现出四点特征:第一,政府的主导性。老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布局,政府负有导向责任。在政策、法规范围内,设定并规范各类公益实体的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落实规划任务和实施步骤;在资金筹措上,既要求公共财政注入足够资金,更要引导社会关注老年群体需求,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投资于老年公益事业。第二,主体的多元化。应当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国家兴办的,有社会投资的,也有个人经营的,可以是民办公助,亦可以是公办民营,还可以融合多种成份,按股份制方法操作。

第三,社会的共享性。社会在创办这类公益事业的时候,应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让老年群体有机会、有条件共享这份公共资源,不能只考虑极少数富裕阶层的特殊要求,更不能成为某种“政绩”观念驱动下的一种摆饰。基于人们不同的消费水平,必须适应多层次群体需求,立足于“雪中送炭”,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不能把“门槛”设置过高,使多数老年人望而却步。第四,运作的非营利性。发展老年公益事业应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公益事业可以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产业化模式经营,但其公益的基本属性不能动摇。当然,老年公益设施多数是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投资主体应有合理资金回收,维持正常营运,但不得急功近利。政府应在土地价格、地段选择、银行信贷、税费减免、投资补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使投资者能有所得。老年公益事业的涵盖面很广。本文探讨的侧重是机构养老设施、社区为老服务和老年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问题。老年公益事业自古有之,过去由于社会性质的局限,这种公益性事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并不为诸多当政者所重视,以致一直处于顺乎兴废,听其凋敝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老年公益方面的举措才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事业而真正起步。

南通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县级相继复建或成立了社会福利院。乡镇也陆续兴办起收养“五保”老人的敬老院。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发展老年公益事业包括社会养老机构、老年文化教育设施,进一步提上了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情况下,全市公益事业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迈进,进入了历史上发展老年公益事业最快最好的时期。(一)社会养老机构有了长足发展。以国家、社会为主体,民资力量为补充,多渠道、多形式的养老机构应运而生地出现在城乡大地。据新近统计,2007年11月底,全市机构养老床位共为21889张,平均每百位老人拥有1.4张。发展势头具有鲜明亮点。其一,市、县两级养老机构发展势头好,档次高、规模大。全市市、县两级福利机构目前已拥有养老床位1803张,加上在建工程可达到2800多张。市民政局主管的社会福利院迁址于新城区,划拨土地54亩,更名为市社会福利中心。整个规划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设床位1400张。该中心集养老、康复、护理、休闲、娱乐于一体,将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具有标志性、多功能的老年公益工程。各县级市都有较大的动作,如海门市社会福利院为政府与民资合股经营,三和辉煌公司注入资金4800万元,占地46亩,改造旧房,新建公寓群楼4.2万平米,拥有400多张床位。

整个院落有亭台楼阁相缀其间,并保留晚清年间祝寿牌坊,已经投入营运。如皋市由市第一建筑公司投资1.08亿元,在城区新建颐园老年公寓,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养老床位600其二,乡镇敬老院通过改建扩建,功能进一步延伸。全市现有敬老院150所,从上世纪末起,各县(市)区先后注入4300万元财政资金,社会人士也解囊相助,86所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目前全市乡镇敬老院有床位16336体制调整中,把若干乡政府的办公用房腾出,改造为新型敬老院。2006年启东由市政府主导,大胆探索,打破乡镇界限,把全市24所敬老院归并成8所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中心敬老院,共设床位1700多张,全市已有70%“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并兼收农村自费寄养老人,成为农村中发展养老机构的一项示范工程。其三,民营养老机构异军突起,成为较大型养老机构的必要补充。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力量兴办的托老机构70处,设床位3750张,仅2007年就新增床位1922张。其共同特点:第一,经营主体多为下岗或退休职工,他们不追求高额回报,基本是靠劳务换取收入;第二,多数利用闲置设施,投资少,成本低,收费标准易被老人接受;第三,靠近寄养老人原来的社区,方便生活,方便亲人探视。

在市区这类托老机构共21家,设床位598张,入住率达80%左右。崇川区观音山镇幼儿园负责人张建琴,前年自己投入30多万元,兴建心乐俏夕阳老年公寓,设有床位60张。崇川区虹桥新村两位大学生放弃自己的专业,租用闲置的幼儿园,开办了100多张床位的爱晚亭老年公寓。许多老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晚辈,得到亲情慰藉。(二)社区为老服务机构正在逐步形成。随着老年高龄化、家庭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遇到新的挑战,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体系,是势所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村有数以百万计的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加剧了传统家庭结构的裂变。目前全市约有空巢家庭的老人75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5%以上。面对这一情况,一些基层社区逐步开展和扩大了为老服务内容。市区(含崇川、港闸和开发区)共有132层居委会,充分运用“志愿者”的力量,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有的社区居委会建起了阅览室、医疗室、生活服务机制及其他中介组(三)老年大学持续快速发展。市县两级9所老年大学成立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日趋多样,并逐步积累了开展人生第三课堂的基本经验。学习内容涵盖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许多课程,如书法、国画、历史、政治、古汉语、古诗词、摄影、电脑、古筝、钢琴、心理学、中西医保健、烹调、花卉等等。

市老年大学1986年创办以来,从五六个专业、六七个班级,已发展到30多个专业、95个班级,在校学员从100多人发展到2300多人,已为老年教育事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四)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出现质的飞跃。市政府在上世纪末注入财政资金建成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去年又结合社会福利院的搬迁,在福利院原址上建起1700 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崇川区政府在停办 的西公园小学原址上经过修缮,建成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这样,主城 区老年活动中心已有3 处。各市、县、区民政部门筹措4000 多万元, 新建或改建房屋 4.2 万平方米,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19 年人提供了就近的文化活动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投入巨资,建成了市中心广场、环西文化广场、体育公园、滨江公园、 濠东绿地、园艺博览园等具有相当品位和规模的文化广场、园林绿地, 为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健身、休闲、文娱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彻底改变了当年“晨练苦无场地”的尴尬局面。 由于我市人口老龄化基数大、程度高、发展快,全市进入人口老 龄化比全国早17 年。2006 年底全市60 岁以上老年人为153.8 户籍人口的20%(若按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当年60 岁以上老年人 口已达 21.6)。

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养老机构规模水平较 低,养老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因而老年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 谐社会”。这是全党实施民生方略,推进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 果的根本指导思想。鉴于我市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将比全国提前 15 20年。因此,在发展老年公益事业上,更应有紧迫意识、超前意 识和忧患意识。在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 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社会养 老服务水平,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我们的想法是: (一)深刻认识发展老年公益事业的重大意义。各级政府及相关 部门单位要通过学习,提升认识:第一,贯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 执政理念,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让全体老年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度愉快晚年生活。第二,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平安养老、和谐养老、幸福养老的良好环境。

第三, 帮助老年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增加老年人 晚年生活的幸福度。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党和政府对长者在革 命、建设中所作贡献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们过去的社会积累所作的 一种延期支付。第四,发展老年公益事业,不仅仅是惠及现在的老年 人群,更多地是惠及未来10 年、20 年的老年人。可谓千秋大业,功 德无量。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各级政府都要把养老服 务基础建设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 局,尽快改变目前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老年公益事业又滞后于 整个社会建设的状况。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应统筹考虑,妥善安排老年 公益事业的用地。在城市建设、住宅小区开发时,要本着就近方便的 原则,落实老年设施和场所。闲置的学校、机关、医院、幼儿园,要 打破“部门所有”的樊篱,由政府统筹考虑为老服务需要,包括老年 公寓、老年大学、康复中心、临终关怀机构、老年社区服务组织等。 “十一五”期间末,力争使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千人/15 要求。各县(市)示范性的养老机构和农村敬老院都应加快建设和改造进程,搞好管理服务,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三)积极推进社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开展为老服务, 是构建居家养老体系的关键。第一,各街道(乡镇)、社区要建立居 家养老服务站,由热心于老龄事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第二,明确服 务项目和内容,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理疗、精神 慰藉、维护权益、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老 年食堂、日间照料室和老年家庭呼救系统等。第三,社区为老服务项 目,采取无偿、有偿形式,有的项目可适当收取服务费用。收费项目 和标准,应制订具体办法,经过民主评议和上级核定程序。第四,农 村居住分散,社区为老服务有其自身特点,各乡镇可先选择一二个村 试点,服务项目也可由少到多,逐步完善,在取得经验后再向面上推 (四)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目前各类为老服务机构大都不够规范,上岗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民办托老机构问题更多一些。今后凡新 建较大的老年公寓,都要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和建筑设计标准,规范设 计和建设。凡不合要求的老年公寓,都应限期完善爱晚颐园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规范管理制度, 逐步实行准入制、持证上岗制、人员培训制、等级资质评估制、行业 协会介入制。已经上岗的人员要加强职业培训,通过两三年的努力, 建成一支与老年公益事业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和服务大军。 (五)发展老年文化事业。

按照市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关 于老年教育的要求,市级和各县(市)区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都应有 较大发展。街道、乡镇应当普遍建立老年学校,居委会和行政村也应 建立分校和办学点,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开展 老年教育,形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市老年 大学由于原来校舍容量过小,应及早另觅校址,并尽可能形成一所集 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活动场所于一体的教育、文化、体育健身中心。 (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市和各县(市)区政府都要本着“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精神,加大公共 财政对老年公益事业的投入,提高老年事业拨款在整个财政总盘子中 的比重。应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土地出让、地段选定、银行信 贷、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各类老年公 益事业。民政福利彩票公益留成金和慈善事业基金都要充分考虑加大 对老年公益事业的投入。市政府已出台的对社会养老机构补助的规 定,要确保兑现。一些大型公益事业项目,还可以列入政府招商范围, 鼓励国外、境外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防止某些投资者假借老年公益 名义,套购廉价土地而移作他用。老年公益事业,应把投资重点放在 加大对社会力量投资的资金扶持和直接为老人购买服务上。逐步使公 益性机构走出一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租赁转让、委托经营、股份 制改革的路子。 (作者单位:南通市老龄协会、南通市老年学学会)

相关文章:

  • 2017北京老人养老新政,子女必知!2023-02-02 16:02:40
  • 增加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行动计划2023-02-02 16:02:40
  • 公益观察 | 一周动态2023-02-02 16:02:40
  • 揭秘海外老年产业5大创新趋势:千万级美元融资涌现,居家护理+数字化已成市场焦点!2023-02-02 16:02:40
  • 广州市老人院2023-02-02 16:02:40
  • 上海浦江星堡老年服务2023-02-02 16:02:40
  • i66[专业文献/行业资料]美国养老社区模式总结2023-02-02 16:02:40
  • 津政办发[2022]39号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2023-02-02 16:02:40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