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养 > 正文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探究-社会关注-理论频道-中工网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是一种更为充实的现代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将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充实养老服务内容,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其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于所有老年人,主要面向患病老人,包括慢性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易复发病老人、残障老人和绝症期老人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特点是整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两部分的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老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文化服务,同时还包括健康咨询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指导服务、突发疾病抢救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已成为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征。国家卫生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慢性疾病发生率占53.9%,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这些慢性病病程长,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护理服务。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剧,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迅速增加,他们都有特殊的护理和医疗需求,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可以使这些长期有就医需求和特殊护理需求的老年人无需长期占用医院床位,节约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同时也能满足患病老人对疾病治疗及特殊护理的需求。随着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许多中小型医院难以为继,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设备闲置、病床利用率较低以及人员超额、薪资不高等现象。如果将这些中小型医疗机构的资源适当整合一部分进入养老机构,不仅能解决中小型医院目前的窘境及资源闲置问题,还能解决养老机构对医护人员及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统筹并整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既可以降低养老机构的优化成本,同时又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由此可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必要且可行。

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一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服务模式。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建立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由医疗机构派专业人士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进行诊治及护理,建立治疗档案并协同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免去患病老人的奔波之苦。二是养老机构中开设医疗服务。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主要由政府负责建设养老院,借助民间专业团队运营,由其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通过社会化运作为患病老人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这种既养老又治病的新模式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实现了政府、社会、老人等多方共赢。三是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同时不断完善其所需硬件设施及配置,对医护人员进行职能培训,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的任务和要求。

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当前,我国各地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医养结合之路的发展还面临着政策支持、机构改革、资金不足、机制创新以及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关键要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政府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服务性质、服务主体、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各具体执行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强化监督,可以引进第三方作为评估机制,避免出现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进而阻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其次,培养老年医护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质的专业人才不过两万人,这与庞大的老年患病群体的护理需求相差悬殊,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其老年护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中高等护理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康复、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门人才。同时为保障老年护理队伍人才的稳定性,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机构人员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进而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之路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