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养 > 正文

浅谈淄博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医养结合概念

医养结合,即"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并整合了产品和服务,覆盖了生命全周期的完整系统。

医养重在“养”,但又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它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通过多年的探索,养老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下两种医养结合模式:

(1)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既有配建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也有具备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结构。

(2)医疗养老机构联合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的模式。

淄博地区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还远未完备。即便是名义上开展“医养结合”的机构也不足养老机构总规模的60%。“医养结合”的问题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养老机构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二、医养结合模式在淄博地区发展的几个问题:

外部环境:

(1)顶层设计还需继续完善,医养结合涉及“服务整合”,也涉及“资源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整合,而“资源整合”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资金、人力资源、设备、技术等管理要素上的共享和协同,这涉及卫生、民政、人社、公安等多部门壁垒的打通,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

“医养结合”整合服务实施战略应包括“服务策略”、“管理策略”“筹资与支付策略”。

(2)政府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形不成政策合力。尤其是医疗服务体系、康复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割裂。比如,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

“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机构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

(纳入医保将面临两类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无力支付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医疗资源。因此,在管理上区分养老和住院的界限,需要详细研究。)

(3)政府部门受制于财力、观念等等因素,对养老支持力度不够。

内部因素:

(1)医疗机构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

1.养老机构赚的这点辛苦钱,根本无法引起优质医疗机构的兴趣。

2.医疗机构参与“医养结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老人及家属之间的种种纠纷,医院缺乏参与动力。

(2)对“医养结合”的各种制约因素太多

1.很多地方对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作出种种限制,不得对外行医,不得设床位等等。

2.养老机构药品往往进货价格偏高。

3.医保报销条件苛刻。

(3)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的规律和认识不足。

国内的养老机构往往认为“医养结合”就是想在机构内请医生坐堂,看病开药。把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跟医院看病混为一谈,造成盈利模式不清瑞典医养结合,亏损严重。

(4)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严重缺乏,水平低下。

(5)标准的“医养结合”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很多养老机构无力负担。

(6)养老机构太小,形不成开展“医养结合”的基本规模。

医养结合这种模式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无疑来说是有利的,但其实养老机构的重点在于"养",而不在“医”。养老机构的“医”是为养老机构的“养”服务的,而不是在某些方面替代医院职能。

养老机构的“医”的重点是解决养老机构“养”中出现的问题:入院的病历管理、老人身体机能评价、营养管理、护理预防、出(医)院护理、老人急救与搬运等等一系列在“养”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治病救人。

同时,“医养结合”在老人身体衰退的过程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优质的老年生活的根本在于优质的健康管理,而不是优秀的医院治疗。养老机构最终能够得到老人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的日常健康管理和健康护理。

在这个过程中养老机构“医”的工作重点主要是:

与护理结合的优质老人日常健康管理, 急救及日常简单诊疗。养老机构需要认清自身准确的工作特点和与医院治疗的分工配合,必须在六个方面厘清养老机构在老年健康管理上的工作边界,并形成标准化、实用化、体系化的工作流程。

1.厘清养老机构和医院在健康管理上的分工。

2.延缓老人衰老这个不可逆的过程。

3.监测老人身体状况,做好护理预防,预防疾病与危险的发生。

4.健康管理与营养管理、老人生活方式优化相配合,提高老人在多种慢性病、综合症等状态下的生活质量。

5.配合医院治疗,做好入院、出院的护理工作。

6.防范养老机构责任风险发生。认清了养老机构“医”的含义和内容,养老机构也才能更好的利用“医养结合”为老人、为机构的经营服务,才能在最低的成本下,打造出本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养结合”才能不是包袱,成为核心竞争力!

三、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所驱

需求决定趋势,医养结合为什么是未来养老趋势也需要从需求端探讨起。

目前社会养老其实严峻。

这里有一组公开数据:截止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大约是2.5亿,占总人口数的17.8%,并每年以800万的速度增长;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1.58亿,占人口总数的11.4%。而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

依据淄博市公安局户籍人口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433.4742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1477万,占总人口22.64%,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已经5年时间,比上年增加近3.3904万人,增长了3.58%,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7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4.3121万,占总人口的14.84%;70岁以上老年人口 39.2401万,占总人口9.05%;80岁以上老年人口13.2269万,占总人口3.05%;90岁以上老年人口1.3396万,占总人口0.3%;100岁以上老人205人。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全市总人口的25%左右。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十分繁重。

也就是说,每大约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5周岁以上的老人。然而我们的养老设施却远远跟不上。

据了解,目前我们每千名老人仅有不到40张床位,问题其实已经显而易见,难道每千名老人只有40位需要卧床吗?

事实上,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国家卫计委统计,目前我国2.5亿老人中,患有慢性病的接近1.8亿人,失能、部分失能的老人接近6000万人,完全职能老人1000万人左右。

把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进行统计,大概占到老年人中的22%,也就是说每千名老人,有220名老人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但对应的千人床位数是不到40张。

我们将不难看到未来趋势: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这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会占很大比例,所以未来的床位需求会爆发。

以上其实是客观需求,接下来我将分析主观方面的需求,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送老人去养老院?

目前,我们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就是老人自己在家养老,由亲属或请人照顾;

社区养老就是居家养老的一种辅助,为居家老人定时提供上门服务;

机构养老才是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问题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

三种方式中,目前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占到90%以上,为什么?

首当其冲的是观念没有转换过来,把老人送去养老院,按传统思维理解其实很容易说不孝顺。还有就是很多自理型老人是完全可以居家养老的。老人其实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中国人乡土观念重,老年人尤甚,所以不愿意离开。最后一个原因是目前我国养老床位大概是700万张,占老人比例只有3%,居家养老不能成为主流,因为很多需求都没有释放出来。

综上,回到问题的核心,我们为什么送老人去养老院?

1. 目前送去养老院的老人通常比较高领,对护理开始有了较强的需求,据统计,到了85岁,40%的老年人都会白老年痴呆困扰。面对这部分老年人,家人通常会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就算请保姆也很难找到懂得如何对这类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的人员,当老年人突发意外情况,易发生因专业抢救不及时而耽误了送诊和治疗。而养老机构在这方面的护理显然比家人和保姆更专业。

2. 送去养老院的老人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家属不方便和老人同住,没办法长时间陪伴。即便老人还能自理,但他们独居风险性会很高,就算请保姆,这种单独的相处因为缺少第三方的监管,也会让很多家属感觉不放心。养老机构里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有懂得药膳的专业团队,有负责文娱活动的社工,有把控品质和安全管理人员,在这里养老更让老人和家人放心。

3. 最后一种,送去养老院的老人其实是为了让他们有自己的社交生活,让他们能生活在同龄人的圈子里,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一起继续兴趣爱好,一起交流互动,感受生活的快乐。

结合以上,其实最核心的刚需就是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对护理医疗有了强需求的老人。医养结合是养老未来的大势所趋。

但趋势是趋势,做医养结合其实需要实力。

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是侧重于集中供养和生活照料,特别是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单一且条件简陋,只是为老人提供吃住方面的服务,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等服务,很难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一体化服务的迫切需求。

因此,大カ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解决和满足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医疗与养老多重需求,是大势所趋。

但是,大型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资源雄厚,往往具备提供高质量“医+养”服务的能力。然而,此类服务往往收费不菲,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并不适用。而小型、基层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则受制于有限的资源,难以拓展“医+养”业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