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养 > 正文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促进社区养老医养融合的建议及答复

谢长杰代表提出的关于促进社区养老医养融合的建议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如何解决数百万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试点推行医养融合养老新模式,将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平台相结合,解决养老院里看不了病,医院里养不了老的矛盾。

现今养老机构有不少,有设施齐全的专业机构,也有小区管理的“居家养老”,但这些养老还不算是齐备。老年人不光是衣食住行,由于各项功能减退,更需要有医疗保障,而从目前看,各种养老机构大都是以护理为主,医疗功能尚存欠缺,实行“医养融合”医疗和养老功能兼有,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此种方式更为周全,解决了养和医的矛盾。

“医养融合”比起专业养老机构更高一筹,专业养老机构即使条件再好,配备的医护人员再齐全,也无法与医院相比,即使是小病小痛能治,而一些急病和重病仍然需求助于医院。治病时效性最为关键,一些老年人发起病来很难预料,而养老机构又治不了,转来转去,不仅给老年患者带来不适,而且很容易耽误病情,医院直办养老机构则不同,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治疗,并且对病情可以早预防、早发现,安全保险系数大增。 建议:卫计委与民政局携手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老年人托养机构开展合作,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免费体检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社区医院病床、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并与医保挂钩。

市卫计委答复

谢长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社区养老医养融合的建议",经会

同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文件的要求,我委将与民政、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将通力合作不断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为充分发挥好医养结合工作中医疗保障作用虚拟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我委认真研究,多措并举,做好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

一是,以老年人为服务重点,扎实做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针对我市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由政府购买,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承担,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18类8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发放《天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手册》,每年为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和中医药特色服务。对老年高血压、糖尿病进行慢病管理。对老年肢残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2015年,全市为144万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体检,服务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等辅助检查。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居民对项目的知晓度和利用率。

二是,深入推进家庭责任医生服务模式,以家庭责任医生团队为载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为重点,进行签约服务,向有需求的老年家庭提供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等服务。

三是,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2015年,我委在基

层医疗机构试点建设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病房,为患有慢性病的失能、半失能和临终关怀老人提供集医疗服务和养老照料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为落实好此项工作,制定下发相关建设标准、服务规范及考核标准,促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科学管理和规范服务。

目前,已建成河西区马场街、河东区唐口街、南开区学府街、南开区嘉陵道街、西青区李七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宝坻区康复医院、蓟县上仓医院7家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病房试点机构,326张床位投入运行使用。

2016年,我委将继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重点做好家庭责任医生为居家老年人签约服务工作和社区的医疗延伸服务,全力做好养老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发挥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作用,进一步整合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满足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做好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管理服务。2016年,我委将全面推进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与有服务需求的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提供定期体检、随访、社区护理等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同时,积极与民政部门协作,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有需求的养老机构,适度提供专业性的业务指导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做好"机构"养老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作。

市民政部门就如何有效发挥职能,落实提案内容,认真研究并答复如下:

我市于1988年老年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10%,是全国最早成为老年型城市之一。截止2014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5.42万人,占总人口的21.18%。老龄化程度和人均预期寿命均居全国前列。当前和未来,对我市养老服务影响较大的有四类老年群体:一是失能老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我市约有7%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即全市约有13万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或护理。二是失智老人。我市有老年性痴呆患者超过1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约5%,80岁上升至15-20%,特别是晚期极度痴呆患者,需要他人照顾。三是空巢老人。据市老龄办调查,全市空巢老人占有老人家庭比例为40%,其中独居老人约占1/3。四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目前全市有30.66万,占老年人口14.2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老龄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突破1亿,高龄老人正以年均100万人的态势增长,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以每年7.6万个家庭的数量增加。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按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总体思路,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建立健全具有天津特色、适宜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973"养老格局(97%老年人居家养老,其中,94%老年人分散居家养老,3%老年人集中居家养老;3%老年人机构养老)。

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类养老机构428所,养老床位达到6861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32张床位。为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已有130多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绿色通道,方便老人就医。59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做到老人生病不出房间就能得到治疗。

为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虚拟养老院)试点工作的意见》(津民发〔2012〕84号)文件规定,对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给予医保政策支持。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作为其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直接为社区延伸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2、鼓励新建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管理。对试点养老机构申请设置内部医疗机构的,卫生和社保部门给予优先受理和审批。

3、对没有条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其社区延伸服务,可按照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工作的有关要求,将其纳入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分片包干的责任范围,鼓励有需求的老人家庭与家庭责任医生签约,由家庭责任医生为他们提供约定的健康服务。

下一步,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4号)等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好《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发展,实现健康养老,我局将配合相关部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涵盖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多方面的养老、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市人力社保部门就如何有效发挥职能,落实建议内容,认真研究并答复如下:

据了解,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市已然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迫切研究的问题。人力社保部门作为民生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责无旁贷,在进一步落实上级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将积极探索研究新的方法和模式,努力破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对人力社保部门的要求,一是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二是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和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几年来,我市医保在"医养结合"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家庭病床制度。早在2001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时,就把符合建立家庭病床条件的社区医院纳入定点管理,社区医院为申请家庭病床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在报销标准上则实行更低的起付标准和更高的报销比例,有效缓解了部分老年人的医疗负担。二是建立了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准入机制。为方便养老院老年人就医、购药,凡符合卫生行政及人社部门准入条件的医疗机构(包括养老机构办医疗机构),通过

个人申请、组织评估等程序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畴。三是支持"医养结合"服务医疗保险报销。凡具有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所开展的"医养结合"服务,对符合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医疗费用,均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报销;四是按照国家文件要求,及时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之内。

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发挥好基本医疗保险在"医养结合"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建立稳定的、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20202023-02-09 13:35:25
  • 未来怎么养老?人口老龄化呼唤创新型“医养结合”模式!2023-02-09 13:35:25
  • 零距离,秒医疗 推进医养结合,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2023-02-09 13:35:25
  • 全国第二届医养结合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养居资源共享平台产业推进会在铜川举行2023-02-09 13:35:25
  • 首家“医养结合”养老院在我区投入使用2023-02-09 13:35:25
  • 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沟通会2023-02-09 13:35:25
  • 医养结合为老年人开辟老有所依新路——本报记者走访宝鸡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2023-02-09 13:35:25
  • 智慧养老产业新政策(智慧养老产业新政策解读)2023-02-09 13:35:25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