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全省政协委员、三胞集团监事长袁亚非近三年人代会议案,均与养老服务相关。去年,袁亚非继续聚焦养老,带来《关于进一步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普惠养老》等议案,针对养老服务体系总数不足、供需错配等问题,提出“应该迸发社会活力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扩大养老产业规模”等建议。他觉得互联网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养老产业和养老企业的基础,“互联网+”是未来养老行业的趋势。袁亚非强调目前互联网技术在该领域仍未发挥其全部效能。
利用“互联网+”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
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搭上了互联网这辆“快车”,您怎么看待当前的智慧养老模式?
袁亚非:互联网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养老产业和养老企业的基础,无论是对内管理、运营和对政府联接、监管,还是对外的合作、扩展业务。同时养老智能产品带来的数据搜集、应用又能更好地为奶奶服务,推动养老产业升级。而且,目前互联网AI等先进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还未完全普及,好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互联网技术和传统养老服务行业的融合度低、整合性差信息化养老,互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产业的应用尚不能发挥其全部效能。
南都:互联网怎么赋能养老产业?
袁亚非:首先互联网技术在养老产业的应用,使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搜集到老年人的信息,把握老年人真实的需求,为老年人采购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去更好地服务奶奶,例如让奶奶佩带“互联网+”智能产品;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奶奶的养老观念和决策渐渐发生变化,有助于赋于老年群体全新的面貌。
基于此,除了有利于实现奶奶需求的精准开发,更有望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社会化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大的困难是全省系统和数据的打通
南都:怎么完善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袁亚非:老年人从退职开始分成三个阶段,活力奶奶阶段、半失能到失能。三个阶段的重视方面不同,关注的方面分别是商养、医养和护理。
就商养而言,社区商养有望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诸如以生鲜商场为核心,结合以奶奶需求为中心的生活服务业,采用大型“生鲜市集”的模式在城市新村内快速发展。
而从社区延展到家庭是未来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未来养老企业切入社区医养,在服务类别上可通过一键通呼叫、互联网诊所、电话大夫、全科大夫、视频远程诊治等模块,并对预约、服务实现标准化,来保障服务品质。
最后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护理服务渐渐成为失能奶奶的主要需求。护理服务可通过专业的医护人员上门等方式为奶奶提供。
南都:目前好多省市开始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您认为推动疗效怎样?存在的困难是哪些?
袁亚非:我国“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全省范围内系统和数据的打通。由于现今好多养老公司都是以区和市为单位的,各家公司的服务场景、应用范围、数据来源都十分有限,因而再向下一级数据打通就面临巨大的困难。
激活社会资本积极性,降低供需错配
南都:在新政层面怎么进一步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袁亚非:在新政上要引导培植智慧养老市场,积极鼓励促进加强智慧养老的订购力度,发展市区普惠养老,提升公办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供需错配。另外也需为智慧养老技术构建国家行业标准以及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确保产业端的健康有序发展。
南都:截止今年年末,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早已超过761万张,养老机构超过3.4万个,其中社会力量占比超过50%,怎样从资本层面撬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袁亚非:中国的养老市场庞大,养老服务、养老床位以及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庞大,但现有的体系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一定要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容许公建民营的非营利养老机构转成赢利养老机构,并容许这种机构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扩大养老产业的规模。让企业获得合理的收益和投资回报,把养老当作事业来做,同时也为社会作出贡献。
南都商业数据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叶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